监督只为“夕阳红” ——临邑人大常委会助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侧记
临邑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关注养老事业发展,在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下,该县在山东省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幸福院互助养老模式,使全县2万多名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补足了社会化养老体系的短板,实现了该县“老有所养”的全覆盖。 代表支招,破解村级养老难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家中一孤影’,目前,农村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最困难的一个群体。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务工经商,农村老龄化空巢化问题突出。”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双联”活动中,基层代表曾普遍反映到。 经调查了解,全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8.61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6.1%,其中独居的老人达到2万多人。怎样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村里的空巢老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自己相互有个照应。”该县刘兰波等十名市人大代表在2013年德州市人代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中,详细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临邑县政府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幸福院”互助养老模式,及时出台了《临邑县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方案》《临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社区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指导思想,采取“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建院模式,利用社区闲置的学校、文化大院等场所,通过维修改造,或结合“两区同建”进行新建幸福院,给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休闲娱乐、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缓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视察督办,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今年,该县人大常委会将县人大代表邱长春提出的“关于完善农村养老配套设施的建议”列为重点建议,进行视察督办。5月23日,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静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全县农村养老配套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每到一处,都能切身体会到农村空巢老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有四个闺女两个儿,都不在身边,只剩一个孤老婆子,最怕有个灾病的。”在该县临邑镇王草幸福院,76岁的院民钟秀荣一边摸牌一边说,“幸福院里吃得好、睡得香、玩得乐。大家伙儿你帮我,我帮你,像个‘大家庭’。” 与钟大妈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居住在这里的其他12位老人,以及30余名白天在这里活动的老人。“以前都在大街上站站玩玩,混天熬日子,自从有了幸福院,觉得活100岁都不嫌多,活不够!”85岁的王茂元老人高兴地说。 幸福院既有敬老院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农村传统养老习俗;既解决了老年人独居孤独、寂寞,又为子女外出务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实现了‘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村民们高兴地称之为“家门口的养老院”。 持续推进,让老有所养“全覆盖” “做梦都没想到俺们这些‘老绝户’,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看上液晶电视!”在临南镇中心敬老院,院民曲桂英一边看电视一边说。 在该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下,临南镇中心敬老院修建了两栋宾馆式楼房,每个房间内家具、液晶电视机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并配备了厨房、餐厅、医务室、洗浴室等。 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难题的同时,该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通过率先在山东县级试水社会福利中心“公建民营”。 在乡镇,该县打破“一乡一院”的传统格局,将11处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为5处中心敬老院,打造区域性养老中心。在城市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缓解城区老人养老难题。逐步推进县域“老有所养”的全覆盖,建立起多层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 目前,该县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可安置养老床位2239张,约占全县老年人口的2.2%,具备了迈向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农村社区全面完成“幸福院”建设,城市社区全面完成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并推动乡镇中心敬老院开展代养、托养等服务,到2015年,全县将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的全覆盖。
|